朗誦
![]() |
朗誦(粵拼:long5 zung6)構成朗誦有三個要素:文學、音樂、戲劇。「朗」係明亮、清晰嘅意思,指嘅係聲朗、情朗、神朗。「誦」係讀出文章應有嘅節奏。朗誦係喺朗讀嘅基礎上,加強各種技巧嘅運用,例如運用傳神嘅語調、生動嘅語氣、鮮明嘅節奏、充沛嘅感情、豐富嘅想像、細膩嘅表情、優美嘅動作等統合起來,將作者嘅心聲重現於聽眾面前。
值得朗誦嘅文章應該具有文學價值,能夠充實人嘅精神生活、啟迪心靈同埋帶來審美嘅愉悅。朗誦運用嘅聲音(簡稱誦音)具有音樂性:音高、音長、音强、音質同節奏等幾方面嘅變化,尤其係停連、緩急、輕重、剛柔、明暗同疏密更係形成朗誦節奏嘅重要部分。至於用來流露文章感情嘅眼神、表情和動作就具備戲劇嘅成分。
朗誦雖然有好强嘅音樂性,但佢同音樂最大嘅分別在於音樂嘅媒介係樂音(musical tone),而朗誦嘅媒介係語音(human voice)。樂音係由音高、音長、音强和音質構成嘅,而語音嘅構成就複雜得多,佢嘅複雜性在於佢要能夠表達人類種種嘅感情。雖然樂音嘅結構同變化可以使聽眾產生多樣情緒嘅反應,但係語音更加能夠精準、直接咁表達人類嘅感情,尤其係語調同埋語氣嘅變化,係能夠表達深刻、細緻同埋複雜嘅感情。
朗誦亦有類似戲劇必須用到嘅眼神、表情同動作,兩者都講求傳意、傳情同傳神。不過戲劇對角色嘅要求係要逼真,而朗誦追求嘅係神似。例如,戲裏面嘅將軍要着上軍裝,化妝要似個將軍嘅樣,但係朗誦裏面嘅「將軍」就唔使化妝、唔使着軍裝,而係要流露將軍嘅神氣。一個講求形似,一個就講求神似。
簡介
[編輯]朗誦係一種將文章中作者生命再現嘅語言藝術。作者透過文字表達自己嘅思想同感情,流露出生命珍貴嘅片段。而朗誦者就將平面嘅文字轉化成形象鮮明、具有立體感嘅有聲語言。文字訴諸視覺,而朗誦主要係訴諸聽覺。動人嘅語音能夠喺聽眾腦中產生美妙嘅感情色彩同埋豐富嘅想像。朗誦者運用優美、富有感情嘅聲音,以生動嘅語調、語氣同節奏,並輔以傳神嘅眼神、表情同動作,將文章嘅思想、感情以至意境同神韻充分咁流露出嚟,感染聽眾,引起佢哋嘅共鳴。
朗誦雖然係一種表演藝術,其實仲經常用喺語文教育、典禮上重要嘅宣讀、影視嘅旁白同埋活動嘅宣傳方面。仲有,可以利用朗誦比賽推動中華文化嘅承傳,令到參賽者熟讀優秀嘅文學作品,從中汲取中華文化嘅養分。
以下嘅《朗誦口訣》係可以幫助喜歡朗誦嘅朋友掌握多啲朗誦嘅技巧:(1)朗誦貴實踐,掌握聲情意;(2)腦心口目容,動得要巧妙;(3)首先找主題,然後再分段;(4)主調要把穩,次調配合宜;(5)咬字須用力,吐音要飽足;(6)字正並腔圓,歸韻有餘味;(7)口齒要清晰,四聲當分清;(8)尤其要注意,標點和重念:(9)語調有抑揚,語氣貴真切;(10)流露宜自然,對比要鮮明;(11)既不要呆板,也不要誇張;(12)吸入一大片,呼出一條線;(13)厚積而薄發,藏露要恰當;(14)情真氣才活,聲音載感情;(15)節奏要變換,隨文意起跌;(16)停連要做好,感情得體現;(17)目中要無人,心中卻有人;(18)腦中放電影,眼中露神采;(19)感情要真摯,千萬別表演;(20)體驗與體現,兩者皆重要。 [1]。
技巧
[編輯]朗誦如果要表達得恰當,朗誦者必須對作品有深入嘅理解,掌握文章主旨、寫作背景、寫作動機、文章布局,中心思想等,亦要分析字、詞、句、段、章法等修辭技巧。更加要揣摩作者嘅心態同埋文章嘅感情色彩,領會具體嘅感受,然後先可以把握好基調。
基調就係文章所流露最主要嘅感情。譬如戲劇有喜劇、悲劇或者鬧劇等,咁樣「喜」、「悲」或者「鬧」就係佢哋嘅基調啦。當然可細分做「喜中有悲」、「悲中有喜」或者「悲喜交集」等。
朗誦之前仲要做好種種嘅準備:當然先要讀好啲字音,除咗要咬好每個字音,仲要用多啲力同埋慢啲嚟讀清楚;安排好字詞和句段的停頓同埋重音;語調和語氣嘅處理好緊要,因為佢哋同感情的流露有非常密切嘅關係;更要研究輕重、緩急、停連等節奏嘅變化;然後讀完一次又一次,不斷加深理解同感受,從而做出微調和改進;然後先至逐步處理眼神、表情同埋動作。
朗誦嘅技巧可分為兩個主要嘅方面:(一)內部技巧;(二)外部技巧。內部技巧指嘅係朗誦者點樣將文章嘅思想、感情、意境甚至係神韻同自己融為一體嘅技巧;而外部技巧就係表達嘅技巧。
朗誦表達嘅首要技巧就係運用誦音嘅技巧。佢嘅基本原理就係「以情帶聲,以聲載情」。朗誦者心中滿載作品嘅感情,因而能夠牽動氣息,氣動成聲,經過整套發聲系統嘅「雕琢」而成為所需求嘅誦音。而優美、富有感情嘅聲音就係文章中感情嘅「運載工具」,透過聲音嘅高低、長短、强弱、輕重、明暗、緩急、剛柔、粗幼、停連等等嘅變化將感情傳送到聽眾嘅心中。
誦音有三個主要嘅組成部分:語調、語氣和節奏。由一個字音到另一和字音的過渡就係語調,語調貴抑揚;而語氣就係用嚟流露對某事或某人嘅態度,語氣貴真誠;至於聲音循環往復出現嘅特點就係節奏,而節奏貴生動。
眼神運用
[編輯]朗誦嘅時候要善用我哋嘅身體語言,而最能流露感情嘅就係雙眼喇,俗語有話:「眼睛係靈魂之窗嘛」。所以朗誦者要充分同埋靈活咁運用眼神同聽眾溝通交流,加强表達效果,帶引聽眾進入文章嘅意境中[2]。運用眼神嘅時候要有清晰嘅目力投點,牽引聽眾嘅想像,千祈唔好散亂。當視線投向某個視點時,眼睛要用神,流露具感染力嘅目光。
面部表情
[編輯]朗誦係聲情嘅藝術,朗誦者除咗運用感人嘅誦音去打動聽眾之外,亦必須將深刻、真摯嘅感情灌注喺字裏行間,而且通過面部表情流露出嚟。所謂「有諸內,形於外」。朗誦者心裏面一定要深深咁俾文章中嘅感情所感動,然後先可以在面容上透現出嚟。朗誦嘅表情千祈唔好誇張,誇張就失真,失真就唔能夠感動人,就冇咗朗誦嘅說服力同感染力。同樣嘅道理,朗誦者如果冇受到感動,咁朗誦時嘅表情自然就呆板、冷淡,咁又點樣可以打動聽眾呢?
動作運用
[編輯]朗誦所呈現嘅動作,除咗眼神和表情之外,仲包括:頭、肩、上胸、雙臂、手、腰、腿、足和身軀嘅移動。
- 所有嘅動作必須結合文章嘅思想同感情,如果生硬堆砌,就會失去感染力。亦都必須同誦音諧協,先至會產生藝術上嘅感染力。
- 頭部的動作:點頭、俯、仰、傾側、轉動等都有它們的作用。
- 朗誦會時常用到手勢。首先,手唔郁嘅時候就俾佢自然咁垂低。用嘅時候要精準、到位,伸張和收回要自然、悅目。手勢千祈唔好過多,必須符合流露嘅需要。
- 朗誦要從容咁站立,挺而不僵,鬆而不懈,兩腿微微分開用來支撐好軀幹。千祈唔可以前後或左右無端擺動。良好嘅站姿除咗令到呼吸暢順,仲可以塑造穩重嘅形象。
- 身軀唔應該經常轉移位置,以免分散聽眾嘅注意力;只有喺段落嘅大停頓或文意轉折嘅地方先至好移動,以表示進入另一階段或層次。
- 動作要精心設計,要能夠突出文意和文情。有時動作會稍先於誦音,但係更多嘅時候係同誦音並用。有時,有啲朗誦者為咗令自己嘅朗誦多啲變化,就刻意加多啲動作,例如多啲手勢,甚至行前移後,左搖右擺。朗誦圈中有句話:「朗誦在臺上,一動值千金」,每個動作嘅背後一定要有動機嘅驅使,所以朗誦者一定要問:「我喺呢度點解要做呢個動作呢?」「點樣做呢個動作先至可以充分咁表達出嗰種感情呢?」同埋「點樣做嗰個動作先至悅目呢?」
朗誦雖然有以上種種嘅技巧,但係唔應該淨係强調某種技巧,而忽略其他方面。一定要純熟咁綜合所有嘅技巧加以運用,先至可以發揮應有嘅感染力。
仲要特別留意:朗誦嘅時候,悅耳嘅誦音、靈動嘅眼神、深刻嘅表情同埋有力嘅手勢一定要協調得圓熟、動人而且要融為一個整體。咁樣先至會令到聽眾能夠從聽覺、視覺和心覺三方面都受到充分嘅感染,同埋獲得心靈上嘅滿足。而朗誦最高嘅境界就係令聽眾產生深刻嘅共鳴,情動、心動、神往,達致忘我嘅境界、餘韻無盡!